Linux磁盘管理的思路

Lear 2025-08-11 10:00:00
Categories: > > Tags:

Linux磁盘管理的思路

磁盘管理,是Linux管理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技能,这篇文章不是讲具体的操作,而是介绍一下Linux的磁盘管理思路,方便我们在实操的时候,能够清晰明朗。

刚接触Linux的朋友,往往对磁盘管理无从下手,其实里面是有一套逻辑的。我们接触到的Linux,要么是安装在VMware虚拟机中的,要么是云主机,其实两者之间相差不大。

管理思路一般是从下层磁盘分区管理开始,然后中层做一个LVM逻辑卷,上层做一层文件系统三个层面。

磁盘分区

这里引入一个分区表的概念,分区表相当于对这块磁盘的分区进行的一个描述,包括分区大小、类型等。当前的分区表分为两种,一种是1983年由IBM发布的MBR(Master Boot Record),一种是最新的GPT(Global Unique Identifier Partition Table),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,MBR只支持最大2TB的磁盘分区,也就是最大的磁盘也就是2TB的磁盘,超过了的话,多余部分就无法识别了。

类似于油门踩进邮箱里,还是无法实现速度达到300迈一样。

另外,MBR和BIOS是一对儿,GPT和UEFI是一对,因此,这个地方要知道如果采用GPT的分区,记得把启动方式改为UEFI,否则就无法启动哦。

那MBR这么老,难道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?

NO,我们千万不要根据一个信息,就认为廉颇老矣,这样就如同35岁之后,就认为你不行了一样充斥着傲慢。

实际上,大部分系统都使用不了2TB的空间的,因此MBR依然有用武之地,并且应用广泛。

讲完了分区表,就是对磁盘进行分区了,当我们加一块儿磁盘到系统的时候,系统在/dev的目录下多出一个sd开头的磁盘出来,类似于sdc sdd sde 依此类推,这就是识别到的磁盘。

这时候,就会有个问题,到底是直接对/dev/sdc这样的磁盘做PV呢,还是对它先进行分区,比如/dev/sdc1,然后做逻辑卷呢?

毛驴一般选择第二种方式,我记得阿里云给的磁盘扩容方案也是这个方式,因为第二种方式有个好处,就是当你在VMware或者云上对磁盘进行扩容的时候,你就直接在原来磁盘上扩大容量就行了,而不需要再次添加一块儿磁盘,然后再做一个分区,这样就可以使用分区工具,fdisk、gdisk对多出来的空间做一下/dev/sdc2,然后对/dev/sdc2做PV,这样系统更加简洁,毕竟大道至简嘛!

注意,由于系统一直运行,外部磁盘扩大之后,内部的Linux往往感知不到,这时候你要用partprobe这个命令,重新扫描一下磁盘,识别出新扩展的空间哦。

创建文件系统

创建了LVM后,就是创建文件系统,创建文件系统就是在磁盘分区之上再做一层逻辑,类似于装修过程中的底漆和面漆之分,文件系统创建命令一般是mkfs.ext4这个命令。毛驴喜欢使用ext4文件系统,因为毛驴面对的系统要求并不是那么极端,非得用某某特性之类的,ext4文件系统足够了,并且稳如老狗。

几个月前,毛驴使用的一台服务器因为断电,导致xfs的文件系统直接就损坏了,系统无法启动,最后使用了xfs_repair这个命令才完成了修复,真是虚惊一场。ext4从来没给毛驴带来这些麻烦,所以,ext4放心用吧,如同老酒一般,越用越香。

以上有些啰嗦,但是是真正实践检验过的经验之谈,大家权且参考,欢迎关注毛驴笔记,带来一线的运维经验。